痿证理论的源流梳理
【出 处】:
【作 者】:
樊永平
【摘 要】
中医痿证包括手足痿软无力为主要特征的诸多疾病,病因有外感六淫、内伤七情、饮食劳倦,古有痿躄、痿痹、痿易、痿厥、解亦相关名称。《内经》立"痿论"专篇,突出五脏,强调病始于肺热叶焦,而治疗则"独取阳明"。后世医家对此理论有所发展,主要观点有3:其一,遵循"独取阳明",但重心从针灸移向药物;其二,以补肾为要,盖肾总司筋骨;其三,痿证、痹症治疗有别,痿证以补益为要,不可祛风,痹症以祛风为主,不宜补虚。《内经》"独取阳明"强调针刺阳明经,"调其荥而补其俞",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,助"宗筋束骨而利机关";后世"独取阳明"多用药物调理脾胃脏腑,扶正气,祛湿热,助纳运,复升降,则气血生化有源;补益肝肾更是药物治疗痿证的主要方法,补益肝肾可以强筋壮骨。总之,治疗痿证宜针药结合,取长补短;取阳明与补肝肾不可偏废,应当以辨证为主;痿痹、痿厥等名称源于临床实践,迄今仍有现实意义,所谓痿证宜补、痹症当泻,有失偏颇。
相关热词搜索: 痿证 取阳明 补肝肾 中医 针灸 atrophy syndrome needling in Yangming Meridian tonigying liver and kidney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
上一篇: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
下一篇: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